1972年,慕尼黑奧運進行期間,八名"黑色九月"成員闖入以色列的選手村,殺害了兩名以色列的運動員和教練後,挾持了另外九名以色列團員。在與當時的西德交涉後,西德同意安排班機載運歹徒以及人質離境,並計劃在機場營救人質。但是因為計畫不周,缺乏反恐訓練,整個營救過程演變成一場血腥悲劇,以色列團員全數遭到殺害。事後,以色列籌組了一支暗殺小組,誓言將幕後的籌劃份子一一制裁。這部由史蒂芬史匹伯導演,2005出品的電影"慕尼黑"就是以這個小組的暗殺行動為背景,描寫這段以牙還牙的過程。
電影中的小組成員看來都很平凡,而他們的暗殺對象看來也不像是兇惡之徒。這樣的角色設定刻意避免了觀眾對於正邪雙方的刻板認定。隨著一次次的任務,隊伍氣氛也由一開始的士氣高昂和正氣凜然,慢慢的陷入目的與手段間的矛盾和掙扎。其後組員一樣遭遇到來自於對方狙殺時,組長AVNER開始懷疑這樣的報復手段真的能帶來和平,彰顯正義嗎?
電影中的英雄不再是意興飛揚,從容瀟灑,導演也帶著我們看到了殺手心中對人命的不捨,對親情的依賴,對國家責任與人道理性的矛盾,乃至脆弱的安全感所引發的不安。飾演靈魂人物AVNER的ERIC BANA來自澳洲,超越好萊塢演員的匠氣,將這個敏感、認真、平凡的像居家男人的暗殺小組首領演的層次分明,令人激賞。
電影中對復仇行為所引發的人性掙扎的刻劃,對冤冤相報必然導致的相互毀滅的反省,甚至是對雙方立場盡可能的正反並陳,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內涵。對照於現實世界,這陣子中東戰火正熾。起因是以色列南、北境的以軍分別遭到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真主黨襲擊,都造成傷亡,並有士兵被擄為人質。以色列以營救同胞為藉口,大舉揮兵加薩以及黎南,尤其是對黎巴嫩的持續轟炸,已經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也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應,要求以色列克制。但是在美國的力挺下,以色列認為真主黨對以色列的威脅非同小可,為了確保生存安全,必須一鼓作氣消滅這股武裝勢力。看著中東各國宛如歷史迷宮一般的恩怨糾纏,令人對身陷其中的無力靈魂深感同情。
美國在911後,以反恐為名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不擇手段的轟炸,造成無數平民家園被毀;而在關達納摩的美軍基地,又拘禁了許多未經審判的所謂恐怖份子,恣意欺凌。電影中,一再出現的主題,就是對所謂正義的爭辯。慕尼黑事件後,以色列也攻擊了巴勒斯坦難民營,造成了超過二百人的傷亡,小組成員自問,這樣的報復不夠嗎?對暗殺目標的炸彈攻擊,也意外造成了隔壁房間的以色列平民受傷和驚恐,這樣的復仇攻擊真的能避免傷及無辜嗎?AVNER在電影後段也對暗殺行動提出質疑,認為上級單方面提供的暗殺名單缺乏證據,應該讓嫌犯經由法院審判來定罪。這樣的聲音在反恐大旗下,一面倒的輿論氣氛中,頗有借古諷今的味道,算是微弱的空谷回音。
電影中很有意思的一段場景。在陰錯陽差的無心安排下,暗殺小組意外與巴解組織同處一室,以色列人以共產黨為身份掩飾而避免了與對方發生衝突。AVNER在暗夜庭院中與對方的一位成員對談,質疑巴解的建國理想不可能實現(當然主要是因為以色列對自身生存空間的堅持),那位青年從容以對:
"猶太人不也是歷經了數千年才得以立國?時間一定會站在我們這邊"
想不到,在主流電影中,從傳統認定的恐怖份子口中,能傳達出來這樣激昂清越的言論,無疑是令人驚喜的。對於猶太人總是因為歷經納粹大屠殺,以生存危機,以自身受害者立場來合理化一切作為,電影中也不時提出反省,這在猶太裔的老史的電影作品中,也是難得的態度轉變。
身為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對於巴勒斯坦弱者立場的同情,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大部分觀點都頗有深得我心之感,儘管故事推演不免為了說教而略顯矯情,這種"完美的觀眾",算是正中老史的下懷吧!
對於復仇,我們很難體會痛失親人的哀傷能引發出多大的能量,這種冤冤相報的循環,最後又能帶給世人多少正義的啟發?還是如同電影中的小組成員第一次完成任務的慶功中所說的"不要惹猶太人!"
記得羅馬帝國也是這樣對待周邊小國,只要殺了一個羅馬人,下場就是在羅馬大軍的鐵蹄下付出千百倍的毀滅代價。
然後呢?羅馬帝國最後也不免於傾覆,羅馬人也在蠻族的統治下任人宰割。
握有力量者也許更要擁有取捨的智慧,總要有個起點,真的,我真的希望看到人類能夠表現出人性高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