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片DVD已經發行很久了,會去租來看是為了熬夜看FIFA,填補節目空檔避免睡著。
中文片名就不用望文生義了,跟電影內容相關度小於百分之十,典型缺乏創意的芭樂用語。
故事設定了一個美麗新世界,其中的居民集中生活在一個密閉建物中,生活極為呆板單調,日思夜想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中樂透",移居到"The Island",這個陽光沙灘的美麗淨土。隨著劇情推移,男主角發現他所身處的世界是一個騙局,他們都是"複製人" ,一群真實世界中的有錢人所訂製的備分,以提供本尊因意外或疾病所需要的器官移植的來源。隨著男女主角逃離工廠,其後的飛車追逐和動作場景就是本片導演麥可貝的MTV拍攝的功力展現,節奏轉換令人目眩,未來世界的生活想像讓人驚艷。偶而冒出的是靈光一閃的哲思,還有一些觀影者浮上心頭,卻也吞嚥不下的劇情不合理。不過這部分當然不是重點,Michael Bay Film 是用來爽的,不是用來思考咀嚼的。
這個複製人的背景設定對中文讀者不算新鮮,因為與倪匡的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中的"後備"雷同度超過90% ,這再次證明了老倪的點子還真的蠻有前瞻性的。至於片中帶著詭異氣氛,不斷用影音催眠以塑造性格和記憶的複製人生產線,則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場面如出一轍。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既然人家也沒標榜這部份的點子是原創的,那也不用太計較了。
就像電影中說的,不擇手段求生是人的本能,生死關頭中牽扯的倫理學爭議在任何時代都是哲學家們追尋和熱烈討論的重要問題。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對倫理學的很多題目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用的準則。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從細胞中培養出的"產品",以心物二元的觀點來說服自己,不要以"人"的同理心相待,是不是就可以逃避道德上的兩難和良心不安?如果依這種說法推演,這是不是人類歷史上一再發生,怵目驚心的滅族屠殺,乃至不斷傳出的,英美聯軍在伊拉克的暴行的心理背景?
提供解答不是這種爆米花電影的任務,雖然這真是應該好好發揮的。
如果複製結果只是一團器官,而不是活生生的全人,這種心理衝擊想必會小的多,而且技術的可行性想必也容易的多。劇中的複製人初始細胞來源是已經分化的成體細胞,要調控其中的基因重新分化成不同器官已經很難了,遑論要形成個會跑會思考的真人。不過藝術作品就是要製造衝突,從中突顯人性衝擊,技術問題就留給Discovery 討論唄。
講到技術問題,劇中的情節顯示,男主角擁有來源本尊的部分才能以及記憶。肉身就算了,竟然連這些後天的人腦資訊都也可以複製,就真的太扯了。
是是是,這是爆米花電影,這是爆米花電影,這是爆米花電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