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ㄧ陳啟禮

這是需要點年紀的人才會注意到的人物。在台灣還在戒嚴的時代,黨國一體,忠黨就是愛國,效忠國民黨的領袖也是愛國的表現。當年有個旅居美國的作家,筆名江南的劉宜良,寫了本"蔣經國傳",內容提及了國民黨內部鬥爭的秘辛,當然也觸及當道的敏感神經。在1984年,陳啟禮受國防部情報局所託,與另外三位竹聯幫的人士,赴美刺殺了作家江南。其後因為政府掃黑,陳啟禮被警方列為首要對象,此一事件的內幕才爆發出來,國民黨竟然在老美地盤暗殺美國公民,也一度造成台美關係緊張。而陳啟禮則在入獄多年後,假釋出獄。隨後為了躲避國內的整頓治安專案,遠走海外多年,本月在香港過世。本著落葉歸根的傳統,親友將他接回台灣安葬,因著他的幫派背景與黑道崇隆地位,著實是搞得大張旗鼓,風風光光,這件漸漸隨時光為人淡忘的往事才又被拿出來各自解讀。演變至此,也就不用再多談了。

值得一提的是張大春作的輓聯

"啟節秉乎天 人從俠道知忠藎 

 禮失求諸野 路斷關河望竹林"

上下聯首字嵌入主人名諱,著是妙筆,但也不算特別驚喜。倒是禮失求諸野”一句,卻真切點出了現代台灣人的政治冷感的根源。廟堂諸公鎮日夸夸其談,大談尊嚴與生存云云。但是政敵間惡言相向,朋黨間巧取分贓,而敵友又往往只是短暫的利害計較,絕無理念路線之競合。看在升斗小民眼中,似乎只得在江湖之中緬懷那曾被大家稱頌的,屬於風流人物的朗朗大度,恩仇快意與領袖魅力,即便只是黨國教育下塑造的棄子。

在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中,曾以"竹林市"指涉屬於幫派的,檯面下的活動場域,這幅輓聯也引用自己小說的典故。

關於陳啟禮,到底是槍殺了個單純的作家,不少人認為這輓聯似乎過度溢美。在我看來,文人借題發揮,借古諷今的意味濃厚,應該無意將這個人物過度浪漫化,英雄化,也不是真的對主人的功過論定。

忠誠,是難得的。

 

之二紐約客

這是白先勇最近的短篇小說集,其實其中最早的創作早在1960年代就已發表。書中"謫仙記","謫仙怨","骨灰"等,寫的都是在美國的華人,都是在國共戰爭前後流落美國的華人,以及他們的親友的際遇,頗有與"台北人"中,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新移民呼應的趣味。

"骨灰"一篇,描寫到了互為表親的兩位老人,一位是國民黨的忠貞特務,年輕時投身抗日戡亂,不少漢奸,共黨同路人喪命他手;一位是理想知識份子,痛惡國民黨腐敗,是親共的"民盟"要角。諷刺的是,兩人最後都遭到效忠的組織整肅,一位在台經歷了白色恐怖,一位慘遭文革的折騰,就在行將就木的晚年,在美國舊金山重逢。一壺濁酒喜相逢,老人們談到過往種種,國特老人對於早年所為,奉命剷除異己,反思"到底他們也是中國人啊!";民盟健將則對於共黨政權的胡作非為,遺憾一片赤誠所託非人。白雲蒼狗,世事更迭,不禁感嘆"白費了!"。這一聲,又何嘗不是半世紀來中國歷史的注腳?將視野擴大來看,又何嘗不是古今歷史的斑斑血跡中,不夠奸,不夠狠,就得注定淹沒在洪流中的小人物宿命?

忠誠,是渺小的。

 

之三色戒

其實我還沒有去看這部近期的話題電影。對於劇情細節,透過各種網路資訊與深度影評,大概已掌握了七八成的觀影重點,趣味已大打折扣。如果哪天真的趕在下檔前上戲院,絕對是為了傳說中愛情動作戲!哈哈!

OK ,這是個嚴肅的Blog,言歸正傳。

大家都知道,這片的背景是中日戰爭,人物是身負臥底任務的青春女學生與萬惡不赦的漢奸。然後女學生動了真心,鋤奸任務失敗;而惡漢奸卻是絕情,茍活以保住自己的權位。故事了無新意,若不是張愛玲,沒人會欣賞這樣的小說;若不是李安,沒人能將這樣的故事拍的那麼動人。

在公私兩難下,王佳芝選擇了成全私情,也賠上了自己,甚至同學的命,這應該是不見容於世啊?大家不是都說要大義滅親嗎?大家不是都說要完成大我嗎?怎麼這會兒大家都這麼認同她的選擇?

仔細想一想,這個劇情,換個背景,隨便古今哪個國際衝突或內戰都一樣,甚至商場上的爾虞我詐都可以,只要有敵我,只要有男女,好像也不會有任何不協調,這樣一看,這根本就是個模式嘛!一個小人物在關鍵點,不畏世俗,絕對自我中心的坦蕩啊!

去追究到底李安在電影中展現怎樣的政治立場真的是看小了。

忠誠,是觀照本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志 的頭像
    阿志

    且向花間留晚照

    阿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